2025年2月25日,备受行业关注的《绝热材料建筑用气凝胶毯规范》国家标准编制启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。会议由全国绝热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,气凝胶行业领先企业纳诺科技有限公司承办,吸引了埃力生、阿乐斯、赢胜节能、深圳福朗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,以及同济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代表参会。
标准制定的迫切性与战略意义
技术路径与国际接轨
该标准由南京玻纤院牵头起草,技术内容参考国际标准ISO 22482:2021,但在燃烧性能测试等关键环节结合国情调整为GB/T 8624-2012,确保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本土实际。南京玻纤院作为国内绝热材料标准化的核心机构,曾主导制定ISO 20310:2018等国际标准,其技术积累为此次标准编制提供了权威保障。此外,标准还将与2025年实施的GB/T 35608-2024《绿色产品评价 绝热材料》形成协同,推动气凝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保认证。
产业链协同与创新突破
启动会上,企业代表提出将纳入“耐湿热老化性能”“抗风压强度”等指标,以适配不同气候区的建筑需求。与会专家还建议增加气凝胶隔热毡/毯与现有保温系统(如泡沫玻璃、岩棉)的兼容性测试要求,促进多材料协同应用。
推动建筑节能与产业升级
据统计,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占全生命周期60%以上,而气凝胶材料的应用可使外墙保温层厚度减少80%,同时提升防火等级至A1级。以安徽某试点项目为例,9毫米气凝胶材料替代65毫米传统保温层后,节能效率提升30%。此次标准出台后,预计将带动气凝胶在超低能耗建筑、既有建筑改造中的渗透率增长,助力“十四五”期间建筑节能率从65%向75%迈进。
标准编制组下一步工作计划
标准编制组计划于2025年6月完成征求意见稿,重点针对导热系数、抗拉强度、透湿率等12项核心指标开展实验室比对验证。全国绝热材料标委会秘书长王佳庆强调,标准将设立“分级评价体系”,区分民用与工业建筑场景,并引入生命周期成本(LCC)评估模型,引导行业向高性能、长寿命方向发展。最终标准预计2026年发布实施,同步启动英文版翻译工作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市场拓展。